登录 注册
如火一生
来源:长白县人民政府

 如火一生

  ——追忆已故父亲张平同志的事迹

  他奋斗了60载走了,没有给妻子、儿女留下什么嘱托,更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然而,在他的日记中,却发现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留下比他生命更持久的东西”,“我希望人生流水那样,永远流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感人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向往和渴求,无不令人仰慕和敬佩。这就是一个建国前老干部的高尚情怀!这就是一个建国前老干部发自肺腑的执著追求!他以豁达、豪迈、悠长、深邃的笔触,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讴歌了祖国山河和勤劳勇敢的人民,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历史与民俗等学科的知识。他一生无私奉献,永无止步,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奋进之歌!

  投身革命建设长白

  张平同志,1929年出生在山东省沂水县,在日寇的铁蹄下,关内无法生存,随父母闯关东来到了长白县。1941至1945年,在长白县伪满第一完小和农业中学读书。当时,日伪当局极力推行残暴的殖民地愚昧教育,一切文化事业均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高度垄断和严密控制之下,这便激起了他的愤怒,1942年秋,他与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一次全校性大罢课,以抗议日伪的奴化教育和愚昧政策。

  1945年12月25日,长白全境解放。党领导贫雇农民,斗倒地主恶霸,进行土地改革,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他亲身体验到了共产党是一支救国救民的队伍。当时,只有17岁的他,在党的感召下,在老八路和老干部的启蒙下,接过解放战争的火炬,走上了革命征程,1946年8月,被安排到白介夫部长(原北京市市长)身边从事文书工作。同年,被调到县建国联合会领导下的长白县文工队,担任创作组长,并与队长刘谦同志带领文工队员上山下乡演出,配合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反奸清霸、减租减息;慰问从“四保临江”战役前线转移到长白县的伤病员;创编了话剧《血债》、《三江好》;排练了抗日名剧《放下你的鞭子》及《花棍舞》、《南泥湾》、《黄河怨》、《月牙五更》等优秀抗日歌曲,并亲自登台表演。在建国联合会场演出时(今民族广场),县党政军领导于达康书记、张尊五县长、刘彤桂(原县建国联合会主任)、张侠(县大队长)、秦燃(县大队副政委)、关一键县长、白介夫(宣传部长)、李冀副县长及杨惠文、顾书彬、乔桂新、刘国钧等一批抗战时期的老干部观看了演出,并对演出剧目非常满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48年11月,他被调到八道沟税务所担任所长,工作认真肯干,思想进步,积极要求上进。翌年,被县里派往辽东行政干部学校学习,被选为学习组长,共青团宣传委员。在校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党章”、“思想指南”、“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怎样做好领导工作”等一些教材,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纲领,增强了事业感和责任心,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1950年5月,被调到县文化馆,担任馆长并兼文联主任,他带领馆员开展图书阅览,举办中苏友好、婚姻法及新生事物图片展览,辅导农村业余剧团,普及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同时,兼任长白县第一座有线广播站的筹建工作,他是长白县有线广播创始人之一。当时,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带领馆员们因陋就简,从朝鲜惠山市购进一台25瓦自装扩音机,在文化馆楼顶安装了2只大喇叭,寻找了一个旧方型话筒,开始了试播,他用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向全县人民广播县城重大消息和县委、人民政府发布的政令、通告等,开辟了《县城消息》、《文艺节目》。

  1950年7月,县委成立宣传队,这是长白县第一个供给制职业性文艺团体。县委选派张平为宣传队长,同时兼任文联主任和团支部书记。他带领60多名队员积极配合县委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尤其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组织宣传队员深入到全县各区村反复向群众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与全县人民一道举行盛大集会,开展示威游行,进行和平签名运动,愤怒声讨美国的侵略罪行。面对敌机轮番轰炸朝鲜惠山市,不断侵犯我国领空,觊觎我国领土,威胁长白县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与队员们一起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深入前线慰问演出。他率领队员积极响应全国总工会的号召,筹备前线军需物品,捐款、捐物购买飞机大炮,有利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1952年8月,被派往辽东省文艺创作训练班学习,并担任团小组长,在一个月的训练过程中,他认真地学习了“创作方法”、“文艺方针”等有关课程,提高了写作水平,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工作中,撰写了“蔡大娘抓特务”、相声、快板等30多篇文艺宣传作品。

  1953年5月7日,正式成立长白有线广播站,开始在全县普及广播,并与电话线路同杆同线向农村传播信号,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选派他到长白有线广播站工作,他是全县第一代播音员和汉语编辑,后担任站长。建站初期,设备简陋,只有2人,他集播音员、编辑、记者、撰稿、设备安装维护等工作于一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开辟了具有地方特色、生动活泼的《长白新闻》、《县城综合节目》,宣传全国大事、县委指示及报道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很受听众欢迎。有时为解决交通不便而不能及时收阅报刊的困难,他每天都抄收记录新华社的新闻,并刻印成《广播快报》,分发给各单位。大跃进时期,全党全民大办广播,他的工作热情更为高涨,为使广播更好地为党的中心服务,经常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工作。他广开思路,群策群力,自制音响道具,演播配音小说,讲革命故事,并以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题材自编自演快板书,如:农村的好带头人——刘承奉;受人尊敬的老乡邮员刘德胜等,以歌颂长白人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新增了《山区生活》、《白山林海建新村》、《全县联播》、《国内外消息》、《文艺节目》、《科学与生活》等节目,起到了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组织人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尤其在1958年抗旱运动中,站内人员全部赴省学习,他把全站编播工作担当起来,连续苦战了四、五个昼夜,把广播节目办的有声有色,非常活跃,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有利地推动了全县抗旱工作的进展。在大炼钢铁、深翻地、兴修水利等各项工作中,他一马当先,带领同志们边劳动、边组织稿件,以“小土群”方式普及农村广播网,全县入户喇叭达到418只。到1960年,全县有59个村通广播,广播电话双用线延长到250多对公里,扩音机功率增加到1,150瓦,入户喇叭已达1,271只。在当时那个年代,听众们都非常喜欢他主持的播音节目,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一提到张平,人们脱口便说:他是长白县的“才子”、“铁嘴”!由于张平同志在开创全县有线广播工作中成绩卓著,县领导在县委扩大会议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被评为全县文教系统标兵和辽东省先进模范,长白县有线广播站也被辽东省评为模范广播站;同时,在辽东省播音比赛中,他以声音混厚、发音准确、音质优美等娴熟的播音技巧,赢得评委喝彩,荣获全省一级播音员,获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1960年7月,被调往通化地区广播电台筹备建台工作。建台初期,他认真执行党关于建立电台的决议,细致地做出了建台规划。在人手缺少、任务繁重、地区线路复杂的情况下,他奋发图强,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按照“因陋就简,勤俭办一切事情”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增添建台设备,与技术人员一起想办法,攻克技术难关,并借助兄弟市县建台经验,按期完成了建台任务,使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1961年9月,他被调到县文工团担任团长。为了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活跃人民文化生活,他带领全体演职员,坚持文艺的“双百”方针和两条腿走路的办团方向,把国家扶持同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当时,没有编导教师,他便组织演职员自学成才,同时,又通过派出学习及请进来代培办法,积极培训演员,提高创编能力和演出水平。他带领演职员深入生活,从民间吸取养料,创编出《顶水舞》、《农乐舞》、《长鼓舞》及独唱、男女二重唱、枷耶琴弹唱、歌伴舞等一批优秀剧目。这些剧目都喷发出乡土清香,反映了时代风貌和人民心声,不仅本县的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受到外市县群众的好评。他带领演职员始终面向基层,扎根农村,上山下乡,送戏到门,走遍了长白县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放下道具,便帮助群众插秧、挑水、扫院子,群众称文工团是一族傲霜斗雪、经久不败的长白金达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红色的尘埃”笼罩了中国大地,长白县文化界随着风暴的骤起,开始清理阶级队伍,1968年9月,县群专指挥部以“国民党弘报要员”为由,将张平群管,责令他退出领导岗位,并对他进行了32天的严刑拷打逼供,在残酷的折磨和迫害下,他没有向造反派屈服,一个精力充沛、体魄健壮的关东汉子就这样倒下了……最终造成终身残疾、偏瘫、左眼失明,时年38岁,正是报效祖国的黄金年华。瘫卧在病榻上的他,望着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落下了委屈的泪水,他似乎感到:路,就要走到了尽头。

  春风化雨 甘做公仆

  1978年7月10日,党对他的冤案彻底平反昭雪,并恢复其名誉,这给他的生命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当他用颤抖的手接过平反通知书时,哽咽着只说出了两个字:“谢谢”,泪水便夺眶而出……蒙冤10年那,人生有几个10年?深明大义的张平,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把焦裕禄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作为精神支柱,为自己订下了终生不渝信条——“即便一个人残疾了,也决不沮丧,只要精神支柱没有彻底塌毁,就要顽强地向生命制高点冲刺,闯出一条残而不废的人生之路”!

  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他自费订阅了15种报刊杂志,带病博览群书,开始从事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用手中的笔来描写长白的秀丽山水,来讴歌勤劳勇敢的长白人民,他以超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让生命焕发光华,仅1979年一年就苦读各类图书四百余册,丰富了写作源泉。1980年,他笔润华章,第一篇长达万字的纪实性散文《山灵水秀画中游——鸭绿江上游七百里行》,在吉林日报连载发表。此后相继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富有长白地方特点和乡土气息的《老虎圈》、《勇斩沙蛇》、《巍巍白山魂——记曹国安师长殉国前后》、《曹师长设计杀富森》、《长白知府张凤台》、《长白石的传说》、《天池公路纪游》、《开拓万米洞的长白人》、《长白县人参单产居全国首位》、《双山托出夜明珠》、《白山林海架金桥》、《美哉,长白石》、《锦绣长白》、《流伐新曲》等多篇新闻、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自1980年至1999年的19年间,先后在全国16家报刊杂志社发表作品1800余篇,其中部分优秀作品获得了吉林省“关东三宝奖”、“山花奖”、“佳作奖”;有些新闻稿件,通过报刊海外版介绍给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港商们纷沓而至来到长白洽谈贸易,优质的“长白参”和“长白石”每年都为长白县换来不少外汇;有的文稿经中央台录用播发到台湾;一批风光、物产稿件,收入编进《中国风光物产大典》、《最新实用中国地图册》、《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等书籍;发掘、整理、创作的154篇民间文学,110首民歌,141则谚语等,先后被北京《民间文学》、辽宁《满族文学》、吉林《民间故事》、福建《故事林》、《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吉林民间故事选萃》、《鸭绿江传说集》、《河北民间故事集》、《通化民间故事集》、《天池仙境》、《长白山诗词选》、《长白县志》、《长白风物》、《长白革命斗争史》、《吉林省人物志》、《长白山花木禽兽传说集》等报刊书籍发表入编。他还主编出版了《长白县民间文学集成》一书,开创了长白县历代首次出版民间文学集成的先例。他编写发表的这些稿件,向国内外传递着长白信息,为通贸兴边,振兴长白经济,起到了舆论、鼓动和助推的作用。

  他以“俯首甘为孺子牛”做为晚年育人的座右铭,应白山市之邀,参与合编出版了散文集《白山绿水游》、人物传略《白山著名烈士传》、《悠悠岁月白山情》等书籍,向全国宣传了白山市各市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独特名胜及白山著名烈士、人物事迹;又应县电视台之邀,把自己的播音实践经验,传授给后起之秀,编纂了“新闻写作与播音工作经验谈”、“电视工作浅谈”、“电视播音员知识”、“电视编辑写作知识”、“怎样播好电视新闻”、“怎样当好电视主持人”等教材;他以“两袖清风处世,一身正气为人”,无偿协助各单位撰写春节演唱会“歌曲”、“联唱引词”、“评剧清唱词”、“快板书”等;不辞辛劳地宣传长白的人和事,帮助各单位撰写部门及人物的先进事迹经验材料,修改稿件和部门史。

  他经常讲:“文学就是人学,一切作品基本内容都是写人,创造典型的人。”,这是张平同志从事文学写作所遵守的格言,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给我们展示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灵魂,使我们感受到这世界与社会的博大精深,逐渐理解并深刻懂得了什么是人的价值和尊严。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党的“两为”方向,去写贴切时代的好作品,让读者受到启迪教育,心灵变的高尚,他的突出业绩,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并多次受到嘉奖。1982年,省文化厅为表彰他完成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科研项目,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并授予他“省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称号;当年他被选为长白县文学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和白山市文联理事,同时,被中国和吉林省吸收为“中国和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及“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国际名人院为他颁发“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荣誉奖状”,并将他的事迹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大型辞书、《世界文化名人辞典》;中国民俗学会将他的事迹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家总监》。

  编史修志 惠及后世

  他无比深沉地爱着这块土地,他迎着晚霞默默地耕耘,虽然是伤残之躯,桑榆之年,但他的血管里时刻滚动着生命不息的血液,依然闪烁着青春的年华。用他的话说:“倘若生命再轮回,我还要工作三十年,为家乡多做点事情”!

  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句句都充满着崇高的革命情怀。1985年,县委聘请他编纂《长白县志》,这是一项记载长白县近八十年四个朝代历史的浩大工程,无章可循,困难重重。为了查清长白历史,将《长白县志》写得真实准确,他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广征博采,秉笔直书,昼夜操劳,有时每日工作16个小时,每年都向当地知情者和全国50多个史学单位发出800多封函调信,他不顾疲劳,历时九年,完成了《长白县志》中他所分担的“人物传”、“大事记”、“社会篇”、“教育科技篇”、“文化体育篇”、“部分军事篇”及“奇景资源”等15万字的篇章节编纂任务。在他与编辑们共同努力下,涵盖了长白县八十多年的历史、93万字的《长白县志》,最终于1993年出版发行。由于张平同志带病修志,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县委书记丁维连代表县委,向他赠送一幅光荣牌匾,上书“身残志坚,呕心沥血,疾书县志,功在史册”十六个字,表达了长白县委对张平同志辛勤忘我工作的肯定和赞扬!

  1987年,长白县委决定重办《长白报》,聘请张平为编委,这一年,他在参与编纂《长白县志》的同时,带病鼎立接受了这项繁重而艰苦的任务。因为他常说:“一个人可怕的不是疾病折磨,而是精神上的崩溃,人生最为壮丽的一页,就是在晚年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他把离休当作生命的起点,去发挥夕阳余热,编织美好的晚霞。50年代他就是《长白报》的创始人之一,他又拿出当年那种办报的干劲,白天编写《长白县志》,晚间挑灯夜战为《长白报》约稿、改稿、发稿、退稿,并细致地做好通讯联络工作,每期刊发两万六千多字,昼夜奔忙着。他与同仁既把县报办成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工具,又坚持舆论导向和“两为”方针,融政策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报道县委重要决策,宣传通贸兴边成就,弘扬长白文化,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深受读者喜爱。1990年8月,全省县级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长白县召开,由于长白县办报成绩突出,荣获全省县级办报一等奖;同月,受县委委托,他将自己的事迹在全县“学雷锋事迹演讲报告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几年来,经张平手发表的稿件30多万字,他虽然如此的艰辛万苦,从未向县里要过一分钱的报酬。张平同志为创办《长白报》付出了心血和甘苦,做出了无私奉献,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县里表彰,连续4年被省委评为《吉林日报》“优秀通讯员”,“吉林省文学创作积极分子”,获得吉林省办报一等奖。

  1990年,在疾病向他亮出红灯的时候,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经常挂着吊瓶坚持工作,他像春蚕一样默默地吐丝,象黄牛一样辛勤地耕耘,历尽艰辛,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两年后又编写出版了一部25万字的《长白革命斗争史》。这部史料记述了长白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个时期的历史,是全县党员党课教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1991年2月25日,在全县形式报告会上,他以“身残不忘公仆情”为题,做了典型发言。

  1992年,张平同志已64岁高龄了,为了迎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35周年,他暮年之时,壮志不已;他不求索取,只是奉献,又开始酝酿筹备编写第二本集旅游、民俗、揽胜为一体的志书《长白风物》,在他病体缠身的情况下,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闯难关,向本地的知情者发出邀请函;向外地的史学单位发出函调信,历经两年的编写,8次易稿,终于在1993年自治县成立35周年之际出版了这部35万字的百科志书,这部志书既是对《长白县志》的补充,又是对读者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同时对资政、存史、借鉴辅政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们赞美朝阳,因为它充满了生机,蒸蒸日上,给宇宙带来光明。然而,张平同志最欣赏的还是那黄昏的夕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路程即将走完,所以他很珍惜晚年的分分秒秒,想把最后的温暖洒向人间。张平同志就是凭着干工作永不松套的“孺子牛”精神,历尽艰辛,费尽周折,函调了一批40年前建立长白县老干部的回忆录及戎马一生的史料,卧床又将张凤台、权永壁、李悌淳、关一键、于达康、秦燃、李冀等20多位建立长白府及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长白县著名的人物传编纂并呈送到省,载入《吉林省人物志》。他一生善于记载历史,长白县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不计报酬为长白县编史修志做出了贡献,更为长白县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自1986年以来,吉林省委、白山市委、长白县委多次授予他“先进离休干部”称号;先后被吉林省授予“老有所为精英奖”;被中央民政部和中央残联授予“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其事迹先后在《吉林日报》、《吉林文化》、《党员之友》等报刊上相继刊载;中央、省、市、县电视台也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残疾名人辞典》、《老骥雄风》、《枫林颂》、《时代风采录》等书籍都记载了他老有所为的光辉业绩。

  满腔热血倾注育人

  “残烛将熄灯花爆,余烬犹化万点金”,张平在与病魔的抗争中,他一心想着未来,不忘关心下一代;他以夕阳般的博大情怀,把自己的一片深情,一片挚爱,留给下一代。他一生都在满负荷地快节奏运转,那空荡的躯壳不过是他生命的物资载体,他真正的生命,早已超越了自身的空间,谁也说不清在他的一生中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但他依然能够使青春长驻,让生命充满生机。

  他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开创了很好的育人模式:他著书育人,激励青少年一代奋发向上,培养“四有”新人。在十余年中,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宗旨,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了1800余篇新闻和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净化了青少年的灵魂,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青少年爱党、爱国之心。他参与合编的吉林省小学课本《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经省教育厅审查出版后,成为全省各地小学校教材。他主编出版的《长白革命斗争史》、《长白风物》等史料,都被全县各中小学做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补充教材。1987年,张平在重新创办《长白报》工作中,大力辅导青少年增长文化知识,开辟“育新苗”栏目,刊载青少年文章,使专栏成为辅导、教育青少年的阵地。为了引导青少年拒腐防变,他主动在自家办起了不挂牌的“家庭校外辅导站”,他采取个别谈心、大会报告、讲革命斗争史、进行命题作文等教育引导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很多青少年写来几百封信求教写作知识,他都复信必答,启发他们克服名利思想,为弘扬民族文化写出好作品。他在给一位生活中遇到挫折,精神陷入苦闷的青年信中写道:“……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当你勇于在浪谷中扬起风帆,就有希望达到理想的彼岸;当你在小河边却步徘徊,即使再安全,人生还有何意义可言?振作起来吧!我年轻的朋友,在人生的大道上,以你矫健的躯体带着强劲的雄风,疾步向前吧!”。张平在这四年中,共辅导一千二百余名青少年业余作者,每年有四十余名农村青少年的文章,经他的手得以发表,另有四名青年业余作者经他的辅导培育,经常在省、市、县级报刊上发稿。经张平培育的这些青少年,大都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的考上了中专,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长白县文坛上的灿烂之星。十三道沟中学教导处和团总支在赠给他的影集中写到:“师恩似海,才育白山”,这充分表达了他对青少年一代的爱心。由于张平呕心沥血带病培育青少年,作出了不平凡事迹,1991年,浑江市委授予他“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3年,吉林省委授予他“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还受到国家表彰,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无私奉献 情洒沃土

  张平同志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了,可他仍经常告诫自己:“我要像虹一样,热烈拥抱心中的太阳,用追求之笔,描绘一幅人生七彩图!我更要像长白山的红叶一样,在落叶时显示出红的本色!”,他把叶帅的“老天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作为自己晚年乐观向上的警句,他以永不服老的态度,一往无前,充分显示生命的壮丽!

  长白县委、县政府为了通贸兴边,加快长白小康建设的步伐,把长白建设成清洁文明城市,对塔山进行开发,辟为旅游区。县政府原陈诚国县长聘请张平协助和建设这项工程,他“雪漫青丝,雄心韦泯”,又接受了这项繁重的任务。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是集政治、历史、地理、建筑、园林、文学、民俗为一体的综合建筑艺术,十分复杂。张平不顾体衰多病,在老伴的搀扶下,陪同县领导考察了占地面积30公顷的旅游开发区,之后,又绘制了塔山旅游景点建设蓝图,把塔山规划为10多个游览区,并借鉴中国传统建园艺术,确立景点方位,为“观日台”、“梳妆台”、“眺望亭”、“望乡峰遗址”、“跨马石”、“南天门遗址”、“京祜亭遗址”、“龙凤台”、“塔山精庐遗址”、“翠山三叠”、“塔山游园”等10多处景点增设了景点名胜碑,张平同志还亲自为这些名胜碑、亭阁命名并撰写了碑文和匾额。为了多角度展示塔山风光名胜,张平还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编写了一本《塔山导游手册》,供导游员向游人介绍塔山风光名胜,同时求助女儿、女婿将塔山10多处景观拍成彩照,悬挂在塔山展览室中,以供游人观赏。

  1994年,张平同志又应塔山园林处聘请,协助“东观园”的人文景观建设,他不顾年老多病,克服重重困难,根据地理形胜和典故,为这座公园及亭阁、景廊等多处景点命名、增设碑址、题写匾额、楹联、诗联。其中,张平在东观园白玉台景点的“双鹤亭”亭柱上书写的楹联“水色云天动,波光排影移”立意新颖;尤其在东观园“挹翠廊”匾额上题写的诗联,更引人入胜:

  红莲展袖笑春风,

  抱子梧桐别有情。

  对对新人留丽影,

  婚纱戏草逗流莺。

  这首诗,便是长白欣欣向荣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5年之后,他“人到黄昏,心系未来”,又欣然地接受了县委原范传明书记及各乡镇部门领导委托,为县城横山东大门及58公里峰岭、马鹿沟、十九道沟、宝泉山镇等大门题联。

  张平同志与知名人士历经两年通力协作,圆满完成长白县城人文景观建设,这些人文工程,不但美化了城市,而且丰富了景点的文化内涵,博得了游人的好评。1996年,由于张平同志成绩卓著,为长白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县委及省人事厅、省老龄委授予他“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

  张平同志已到70多岁暮年,他没有把离休和年迈当成人生的休止符,而是“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仍在躬耕前行;他以“一息尚存,不落征帆”的崇高境界,继续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余热,直至最后突发脑血栓伏案倒在写字台上时,他还手握战笔,疾书史料……经抢救医治无效,于2006年3月27日逝世,终年78岁。他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如火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和满腔热血向党和人民续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孺子牛精神,“烧红晚霞一片,点亮天空繁星”!

作者:孙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