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大山深处红色梦
来源:长白县人民政府

——赴二道岗等地拍摄纪行

正是杏花如锦,仲春时节,我与影友们出城北行,赶往二道岗等地去完成县里的拍摄任务。

                                     摄影:张晓虹

二道岗位于县城北部26公里,是朝鲜族主要聚居地。一路北行,只见山清水秀,一脉清澈的河水从狭长的山谷中流出,这就是梨树沟河,发源于龙泉镇村东南4华里,全长10.6公里,流域面积25.7平方公里,由北向南汇入鸭绿江。沿河而上,幽香里时见莺飞蝶舞、时闻燕雀鸣啾、时听溪水淙淙。花美、山秀、水清,极富天然情趣。河谷两岸含珠藏玉而富饶,这里不仅有东北虎、马鹿、梅花鹿、紫貂、黑熊、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而且也是细辛、贝母、党参、黄芪等特产和野生药材基地。木材加工场、人参加工场、小农场、畜牧场、林场、酒场、马铃薯粉条加工场……宛如一串串翡翠项链,悬挂在翠山峡谷之中。

过一道山岭,飞红流翠,拐一道路弯,锦上添花,真是“诗满峡谷画满溪 ”。沦陷时期,日伪为围剿抗联,加强统治,迫使民工修筑了这条长白至二道岗驮子道,俗称“警备道”。现在,县委、县政府为加强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组成筑路大军,劈山开岭,加宽路面,逐年将这条昔日的“驮子道”开辟成了一条水泥铺就的宽敞公路,使百宝走出大山,出口创汇。

龙泉镇近了,这里有居民157户,耕地面积86公顷,个体人参面积35万丈,林下栽参2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每年都在300万元左右。距龙泉镇西南约10华里处的混交林丘陵高地,还有一段红色故事呢……1937年日本宪兵队曾在这制造了血洗朱景洞的惨案,全屯20多户房屋全部烧成废墟,共杀害抗联战士及爱国民众30余人。朱景洞居民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他们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显示出了宁死不屈的民族肌骨,谱写了长白抗日斗争史上悲壮的一页。

前行不远就是二道岗村,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仅林下参就栽种270亩,152户居民生活的非常富裕。1937年,日伪为扼杀抗联队伍,曾在这里设有警察署、警察游击队、讨伐队、森林警察队、宪兵队等,并建立了一个比较大的集团部落,周围设有围墙和炮楼,有日伪军和宪兵班防守。著名的二道岗战役、大德水战役都曾在这附近发生过,抗联二军六师以以少胜多,攻其不备的战术,袭击了二道岗部落,并与朝鲜惠山镇的警察署展开了遭遇战,夺取了大批粮食和武器弹药,巩固了军需物资。如今,在二道岗村东北30华里的黑瞎子沟,抗联密营的遗址房基、操场隐约可见,这充分展示了当年抗日联军战斗生活的艰苦岁月,也为这里的山林增添了红色光辉。

曲径通幽,略过黑瞎子沟,穿过16道沟河,我们回转曲折地来到了龙泉镇林场的廖望塔,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站在廖望塔上,居高临下,君临万物。远远望去,浩瀚林海,苍翠欲滴,一望无际;雄伟壮观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山镶嵌在峰峦迭嶂中,笼罩在淡蓝色的雾气里;九天白云,如花似锦,漫空洒飘,绚丽多姿。置身在这烟景图画中,恍觉蓬莱咫尺,如入仙境,携遨仙侣话胜景!再看那一方方参地,如同金镶玉嵌的花手绢,在高高的山上轻轻飘动,闪闪发光,绮丽壮观。自然界的伟美、壮美尽收眼底,这时,我才真正领会到了杜甫的那两句好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

                                        摄影:张晓虹

 看着这大山深处怡人的景色,望着这大山深处永不消退的红色记忆,由此联想到:长白县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从长白山林海到鸭绿江大峡谷,“红色历史文化” 开发前景广阔。如果让游人即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又瞻仰了抗日遗址,从而提升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历史的了解,那长白县的红色旅游开发一定会立体、活泼、生动,将会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长白县党史调研室  张晓虹

                                                                                                        2008、5、21

作者:孙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