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巧布篝火阵——设伏八号闸
来源:长白县人民政府

 二军六师与二、四师联合攻打了长白县一面水闸山峰、转战濛江返回横山后,于1937年12月初在长白县横山八号闸二十四道沟蹚子(群众称小林沟)运筹部署,以调虎离山之计,一举全歼伪靖安军一个中队,成为正确运用游击战术的战例之一。

  大溪部队,群众以为是日本讨伐队,其实是伪满洲国军。派到长白县讨伐的靖安军八团,团长张兆,指导官员日本关东军大溪,这个团从中队长到小队长全是日本人。部下士兵大都从锦州、复县、海城、盖平招来的土匪和伪国高生,薪水很高,穿的都是黄呢子军装,佩带绿领章,因为在军装袖头上有块红布,所以老百姓叫他们“红袖头”,其正式旗手“靖安军”。这伙日伪混合团在长白县耀武扬威,为非作歹,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每个士兵都是双套家伙,一支长枪,一支短枪,团里还配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很强。因为靖安军常年在山里讨伐,士兵屁股上都吊着一张獾子皮(或狍子皮),搜山追击时,累了可以就地休息,起来可以立刻作战。1937年12月初,靖安军得到六师从濛江返回长白横山的情报,立刻集结1000多人(包括背给养民夫五百余人)杀向韩家沟,拉开大网搜山,结果枉费心机,抗联红军踪影皆无。于是,指导官大溪命令韩家沟木厂打十五个车底(准备六—八米长十五辆轱辘马空车),士兵们坐上轱辘马,连夜赶回二十道沟。当天晚间八时左右,轱辘马开到长桥与三终点附近时,尖兵发现西岗梁密林中燃起十八篝火,大溪马上让木把工人打滑杠刹住车,率部迂回包围,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张开大网,只等佛晓天亮把抗联一网打尽。其实,这是六师布下的以假乱真诱敌上钩的“篝火阵”。原来六师早以得到靖安军夜晚乘车下山的情报,师部准确判断了敌人的意图,故意在铁道旁燃起篝火,布下疑阵,引敌上钩。果然不出所料,靖安军到底上了圈套。

  六师布阵很有章法,在三终点布下“篝火阵”之后,六师长率主力早以插到八号闸二十四道沟蹚子,选择有利地形,扒开雪瓮子,用枪把子拍好雪墙搭好掩体,埋伏在坡口雪窝里,准备迎接来犯之敌。为了防止意外,他们行军中派人轮流在尾后边走边用树枝扫掉脚印子。同时,师部还在火堆南侧布下一个排牵引敌人上钩。

  当靖安军对火堆布下三道包围网后,南侧抗联潜伏排向敌人猛烈开了火。争抢头功的中队长小林一雄上尉,自吹夜战有方,便冒然率一个中队匆忙杀来。我军潜伏排边打边撤牵着敌人鼻子,蹚着插档深大雪,沿二十一道沟岗梁,向二十四道沟引进。当潜伏排把敌人引进沟蹚子坡口我军伏击圈时,六师长立即发出攻击信号,七、八团四面合围,七挺机枪对敌猛扫,一排排子弹泼水般地射向敌群,战士们投出一枚枚手榴弹,冰雹似地在敌阵炸开了花,炸得敌兵血肉横飞,躺倒一片。激战半小时,把小林中队70名士兵全部歼灭在沟蹚里,敌中队长小林一雄上尉,也被我军击毙。战斗结束后,战士们不顾寒冷拥抱着,欢笑着,同时称赞以假乱真的“篝火阵”布置的巧妙,大家欢欣跳跃着庆祝这次伏击战的胜利。

  后来,日寇在二十四道沟蹚子,偷偷为阵亡的小林一雄竖了一座木碑,并强行把这条山沟改为“小林沟”。

  东北解放后,横山伐木工人,气愤地抡起大斧,把木碑劈成碎片烧了火,把山沟重新改名为“红旗沟”。

 

 

 

作者:孙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