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抗联遗址
来源:长白县人民政府

 ——黑瞎子沟密营踏查记

  1986年9月24日,抗联遗址——黑瞎子沟密营考察组在向导安秉吉老人的带领下,踏查了50年前抗联将士用双手和汗水建成的长白县黑瞎子沟密营。

  1936年河里会议后,魏拯民、王德泰指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一军第二师和第二军第六师执行坚持长白山游击区的斗争,实行向中朝边境发展的战略意图,二军六师为建立长白山游击根据地,派金柱铉、金在洙、金正弼等同志到长白县境内觅地筹建抗日游击根据地,黑瞎子沟密营就是根据他们实地了解情况而选定的地方。他座落长白山主峰西南的红头山南端,在长白镇正北偏西,距县城约45公里。这里背负长白山主脉老龙岗山,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势险峻,进可攻、退可守,回旋的余地十分广阔,是个理想的深山密营。距密营30多里外的居民都散居在深山密林里,居民中多数是生活贫困的自耕农,阶级成份好,更有反日爱国斗争的传统。在这样的地区,创建密营对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十分有利。

  长白根据地以黑瞎子沟密营为中心,在红头山周围几十里的,地区相继设立了红头山密营、白头山密营和老龙岗联络哨。在这些密营中,以黑瞎子沟密营为最大,座落在黑瞎子沟西岔河畔,沟谷两旁,高山耸立,河中间有一小块平地,平地中央是当年抗联建造的土木结构的营房、指挥部、军械所、医院等旧址。由于年代久远,风剥雨蚀,营房塌落,树木丛生,旧迹不复存在,只有营房和指挥部的对面火炕斑迹尚可辩认,考察组在遗址进行了实地测量,测得大营房长12米,宽5米;指挥部长11米,宽5米。营房前面是绿色如茵的开阔地,长80米,宽60米,它是当年抗联的军事操场。考查结束,考察组在一棵大杨树上剥皮写下了“黑瞎子沟密营遗址”八个大字,并拍照留念(据1953年10月某抗日游击战迹考察团对黑瞎子沟抗联密营考察结果:黑瞎子沟密营共有四栋营房,一栋是军营即六师战士宿舍,一栋是六师指挥部,一栋是卫兵部即警卫连,一栋是六师长办公室。军营长30米,宽9米,高2.5米;指挥部长6米,宽4米;卫兵室长11米,宽4米。这座密营是二军六师1936年6月在长白游击根据地建立的第一座密营。黑瞎子沟密营遭到敌人袭击后,当年1月,二军六师又在红头山南80里平头岭处在建成了第二座密营——红头山密营)。

  向导安秉吉老人告诉大家,离这里5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黑瞎子沟密营医院。考察组沿河而上,行至北山脚下,登上北山顶,一座拔地而起的石砬子映入眼帘。20多米高的砬子上有个天然熔洞,医院就设在这个天然溶洞里。石洞里铺的石板和砌的石墙至今犹存,其它遗物别无发现。洞纵3米,宽5米,洞口上方有低垂的探头砬子遮挡,周围林木遮日,十分隐蔽,不注意发现不了是个溶洞。离洞40米的地方有一泉水,泉水清澈。四季不冻,当年医院的护理人员就是利用这个天然泉水,作生活用水护理伤员,清洗伤口。密营医院虽然条件很差,设备简陋,但是环境清净,自然景色秀丽,给人一种清新、舒畅之感,是难得的修养治伤的场所。

  长白根据地,遍布长白境内的深山密林,它北过抚松进安图,西入临江松湾地区,它不以村屯为据点,这与东满不同,因长白主要村屯靠近鸭绿江边,敌人防守严密,敌人随时可调集驻朝鲜的日军“讨伐”抗联部队。因此,根据地主要是依托密营指挥、休整,依靠在山里散居的群众为我军提供补给和情报。部队在敌人统治的薄弱村屯和山里住户及木场子的木把间宣传抗日宗旨和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和抗日救国会等群众性的抗日团体,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活动,支援抗日联军。根据地有明显的流动性,当时没有条件在群众中建立政权机构,只有秘密发展建立些群众团体,支援抗联。密营的建设也不是永久性的,它是临时住扎和修整的场所,遇到跟踪敌人或密营被敌人发现,情况不利于我们的时候,转移到别的密营去。因根据地有这样流动的游击性质,就可以使抗日游击队昼伏夜出,利用山势地形以少胜多,掌握战斗的主动权,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便于吸收有觉悟的群众参加抗联队伍。这就是长白根据地的主要特点。

  1936年8月,抗联二军六师的主力部队,沿漫江而上,越过长白县与抚松交界的老龙岗山,到达老龙岗南坡的长白县黑瞎子沟。同年10月,抗联一军二师在师长曹国安的率领下进入长白境内活动。11月,抗联二军四师也挺进长白境内,三个师在黑瞎子沟会师。他们以这块游击根据地为依托,紧密配合,协作同战,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不断与日伪军发生战斗,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大德水、二道岗、半截沟、桃泉里、间山峰、鲤明水等战斗,消灭了日伪军大批有生力量。抗日联军在创建和发展长白根据地的三年间,以建立的密营为据点,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驰骋长白山南麓,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日伪反动势力,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孙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