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梨花情思
来源:长白县人民政府

 张  平

  打开我的红面烫金笔记本,里面夹着几片梨花瓣。时隔四十四年,它虽失去应有的光泽与水分,可那美似碧玉的洁白花瓣,依然喷放着淡雅迷人的清馨,它催我回忆起解放长白初期的艰苦岁月。

  1946年,于达康政委(当年大家对他的尊称)奉命来到长白县担任县委书记。他神采潇洒,诚恳热情,使人感到格外亲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战斗生活虽然磨损了他的身体,但他的血管里时刻滚动着生命不息的血液,使他生命的灿烂光华永远那么年轻,那么英姿飒爽。

  达康政委,是解放长白初期第一任县委书记。为了开辟长白土改斗争,为了培养长白大批干部,为了建立长白新生政权,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贡献。凡是土改时期参加工作的革命干部,对此都是记忆犹新的。

  当年,我就是在党的感召下和老八路、老干部的启蒙下,走上革命征途,接过解放斗争的火炬,参加革命工作的。打开回忆的电钮,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1946年,我才17岁。我和战友张福霖一同参加了县建国联合会(即县委)领导下的长白县文工队。队长刘谦同志带领我们创编了话剧《血债》、《三江好》,排练了抗日名剧《放下你的鞭子》及《花棍舞》和《南泥湾》、《黄河怨》、《月芽五更》等优秀抗日歌曲,在建国会场(今红旗剧场)演出时,县党政军领导于达康书记、张尊五县长、刘彤桂(原县建国联合会主任)、张侠(县大队长)、秦燃(县大队副政委)、关一键县长、白介夫(宣传部长)、李冀副县长及杨惠文、顾书彬、乔桂新、刘国钧等一批抗战时期老干部观看了我们的演出,他们对演出的节目十分满意。刘谦队长还带领我们全体文工队员到城镇和乡下演出,配合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反奸清霸、减租减息的反封建斗争,并慰问了从前线转移到长白县的伤病员。

  “四保临江”战役时期,辽宁、辽东两省大批机关、学校、工厂、陆军医院和伤病员共3万余人移到长白县。根据南满分局宣传部长陈祖謇(即刘芝明)和县委指示,解散长白县文工队,队员大都安排到各单位工作。战友张福霖给达康政委当通讯员,我留县建国联合会工作。从此,我和张福霖接触于达康政委的机会多了。于政委平易近人,勤奋工作,他那励精图治的精神,至今深深地叠印在我脑海中。

  记得,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深夜,明月和灿烂的群星把夜空点缀得宛如水晶宫,使人对这闪闪发光的天体,产生很多美妙的幻想。通讯员张福霖怕于政委通宵达旦地工作疲劳口渴,他提着暖壶去送水,我跟随他身后,沿着铺满月光的小路,轻轻走进政委办公室。此时,政委正伏在办公桌上写文章。桌子左侧,摆着一叠文件,室内异常安静,只能听到“刷刷”写字声。政委额头渗出了汗珠,显得十分疲劳。可是,他仍聚精会神,笔走蛇龙,挥写着土地改革方案,勾划着山区灿烂前景。“新生政权”手中出,“土改斗争”纸上跃,一个建设新长白的宏伟蓝图,沿着如丝如线的笔迹,珠玉闪烁地流淌出来!我们两个小鬼默默地想着:多么好的政委呀,他如春蚕吐丝,正在描绘着一个社会主义新长白呢!此时此刻,我们两个小鬼,宛如置身于政委规划的富饶美丽的北国江南之中……。

  长白县刚刚解放,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粮食困难。我们所有的干部完全实行供给制,根本不讲待遇,每年发一套单衣(都叫二尺半),二年一套棉衣,生活十分俭朴。论贡献,于政委应该吃“小灶”。可他从不特殊化,和我们这些小鬼经常坐在一起吃大食堂,啃窝窝头,喝白菜汤,谈笑风生,十分乐趣。吃饭中我捅了一下福霖,让他瞅瞅政委大口大口地啃窝窝头的情景。福霖顺手势看去,睁在了眼睛小声和我说:“我的老天爷,一位抗战有功的政委,和咱们穷小鬼吃穿一个样,这种老八路作风咱得好好学习呢!”

  那时,县委号召我们学习延安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于是,我们在县委大院和后山坡,用我们辛勤的双手开了不少地,种上了白菜和玉米。于政委和白介夫部长等领导也不例外,和我们同甘共苦一起劳动。这些领导给我们这些小鬼留下的那种从不特殊、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警钟长鸣,永志不忘。

  那是1947年清明前后的一天,县委大院后山跟一排梨树,梨花开得共成束,蕾成团,如云似锦,给人以春天的兴奋与希望。达康政委和白介夫部长,并肩向梨树丛中走去。两位老战友收住脚步,昂起头,欣赏起梨花。我和福霖也去观花,我摘下几片洁白的花瓣,夹到我的红面烫金笔记本中。于政委和白部长看见我们点点头笑了。接着,白介夫部长吸了一口梨花的浓郁清香,赞不绝口地说:“啊,梨花真美哟!”

  达康政委也无限感慨地说:“万紫千红的春天,给人以新的生命力。“四保临江”战役节节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南攻北守的进犯,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从此,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全中国的日子不远了!”他思索片刻,又说:“老白,我们将很快下山去开辟新解放区了。长白新生政权刚刚诞生,我们必须大力培养新干部,致力扶持新人。今后长白的建设,希望寄于新人哪……”

  细细咀嚼一番,于政委44年前说的“希望寄于新人”这句话,与今天党的干部政策是多么吻合贯通,又是有着多么深远的现实意义呀!

  后来,达康政委终于在1947年10月下了山,随着我军走遍中国半壁河山,解放了全中国。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44年前,正是多灾多难的长白摆脱梦魇和劫难开始重新崛起的时候;44年后的今天,锦绣长白展新容,她是中共长白县委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奋发进取、励精图治的硕果,其中也包含着当年于达康、白介夫等革命前辈为长白奠基、创业的心血与足迹啊!

  纷谢的梨花瓣,对人们生活也具有不少实用价值。当花谢时,花瓣如雪片般地纷飞,这是它祝福大树又长一岁。生命之树常青,这是它的坚贞信念。花落自有花开日,叶落还有叶荣时,落花归根,年深日久,变成腐殖质,将继续给绿树以生长的营养。纷纷的落花,从不怨尤,牺牲自己,孕育了新的生命,它盼望吐出新绿,汇成绿色的海洋,让祖国的山岭万年常青。从这个意义上说,落花是永不衰老的。

  44年前的笔记本和几片梨花瓣,至今我还珍藏着,因为它是革命的信物,是历史的见证。我相信:

  洁白的梨花,常谢常开,永远不会衰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孙成钰